周立志
2013年8月17-20日,由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宋史研究会第七届宋史方向博士研究生讲习班”在河北大学校本部成功举办。此次讲习班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河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等全国各地高校博士生30人,另有校外旁听宋史方向博士后、硕士生计10人,宋史研究中心博士、硕士数十人。主讲导师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曾瑜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朱瑞熙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985”特聘教授葛金芳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张邦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金波研究员。
历史学研究向何处去?这成为当今历史学研究颇受关注的议题。面对史学研究出现的碎片化倾向,在宋史研究中心姜锡东主任的倡议下,本期宋史讲习班的主题定为“整体观与综合研究(10-13世纪)”。在这一主题的引导下,10-13世纪包括宋史的诸多宏观问题被重新审视。重新审视得出的结果和整体观的研究取径也给钻入专题、执着于细节研究的博士学员送来了及时雨。主讲导师也结合该主题将自己的研究精华浓缩在三小时课堂之上。
葛金芳先生以《宋辽夏金经济研析》为题,以宏观的视角将10-13世纪宋辽夏金经济运行整体特征、两宋经济的时代特征清晰地呈现出来,并结合治学的经验谈到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总结了经济史研究的入门途径和培养问题意识,为学员们了解和学习宋辽夏金经济史提供了入门锁钥。
王曾瑜先生以《中华古史研究中的创新》为题,强调史学研究应有“规矩”,“规矩”有三:一为有先进的史观(意识形态),二为有扎实的史学功底,三为有良好的文风。王先生指出当前年轻人治史的四点弱点,并一再强调以马克思主义治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张邦炜先生以《漫谈大局观——以宋史研究中的两个问题为例》为题,将南宋大局和精英史观作为两大议题,指明南宋时期的大局是战时状态。战时状态极大地影响了南宋经济、政治,使得经济上片面发展、大发纸币、捐税极重,政治上相权反复出现、武将权势增大、言官力量削减。在精英史观问题上,张先生以如何看待宋代的富民和士大夫为切入点提出了真知灼见。
朱瑞熙先生以《辽、宋、西夏、金史研究的几点想法》为题,对封建社会或封建时代的说法进行了批判,提出不要把宋朝完全等同于中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有其正当性、岁币客观上有其积极意义、不能一概否定历史上的主和派及不要乱扣“卖国贼”的帽子,介绍了采用模糊史学的研究方法,并对有关家谱、族谱、宗谱及岳飞的问题做了评述。
史金波先生以《宋辽夏金时期的民族、文化与宗教的一些问题》为题,焦点放在了与宋朝并存的周边政权、民族,针对这一时期的民族问题如民族自主、民族交流加以阐释,并对大民族主义倾向的历史记载予以批评。在民族平等的前提下,史先生着力对辽、西夏、金朝的灿烂文化和宗教问题进行了论述。
与会的学员们意气风发、渴求知识,导师们平易近人、学富五车,在一场场知识的盛宴中,我们看到了一幕幕宋史研究的前辈与青年学生之间充分互动和交流的温馨场景。
学员除了聆听五位主讲导师的授课外,还在20日上午与前来参加中国宋史研究会2013年理事会的理事们,进行了三个小时的充分对话与交流。从每位理事对学员的敦敦教诲中,有对青年学子的期待与激励,也有自己多年史学研究的感悟和体会,也提出了史学研究诸多路径与方法:如勤于学习,多读书,爱读书;如增强问题意识,要勇于发现新材料与新问题;又如处理好史学与文学等其他学科、断代与通史、宋史与唐五代辽夏金元史之间的关系等。学员们就个人的兴趣点和问题有针对性的向理事们提问,在热烈的气氛中学员与理事有了很好的交流机会,学员们也获得了许多新知识。
此次讲习班还专门安排了学员晚间讨论时间,此次讲习班学员共提交11篇论文,在每晚授课之后,提交学术论文的学员便一一进行学术汇报,汇报后广大学员们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互动和评议,有利于学术间的互通和共进。并对共同关心的学术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讲习班结束之后,大部分学员们还列席了21-23日在河北大学召开的“中韩第五届宋辽夏金元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实地考察了雄县宋辽古战道、定州开元寺塔、文庙及贡院等古迹。
讲习班现场
来源: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